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图片报道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信息公开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离退休干部局 > 老干部园地
 
 
改革开放看华西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8年12月18日    来源:

                                  改革开放看华西
                        

                        离休干部  沈德贞
 
    江南的五月已入初夏,大女儿和女婿陪我到无锡看望多年不见的小姑和姑婿。他们在陪我浏览了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地的名胜和美景后,力邀我到江阴市的华西村去看看。1986年5月,国管局老干部局曾组织我们老同志到华西村参观考察过,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但这个苏南乡村的快速发展和共同富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收益不小。这次故地重游,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天,但还是又一次深深被华西村22年来的新变化所吸引和感叹,感觉是真正看到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正在苏南大地上逐步实现。            

                 坚持走率先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一进华西村,远远就望见高98米、15层的标志性建筑—华西金塔,一排排欧式别墅新颖别致,到处桃红柳绿,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从每个华西人自豪而灿烂的笑容里可以透视出今天华西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据导游介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以吴仁宝为带头人的华西村党支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从本村实际出发,探索实现公有制的多种形式之路,他们没有分田到户,而是继续发展集体经济。但华西村所搞的并不是一大二公的传统集体经济,而是既保留集体经济精华,又吸收现代股份制经济优势的新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事实证明,这种发展模式十分成功,她不断释放出集约化规模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
  “七十年代造田”——重造华西村地貌,实现亩产一吨粮,成为农业样板村;
  “八十年代造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华西村展开第二轮艰苦创业,成为亿元村,实现农村工业化;
  “九十年代造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华西村大力推进中心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心村民实现集中居住,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
  “二十一世纪腾飞”——新世纪以来,随着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华西村在对合并的周边村实行“一分五统”,统一规划,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目前,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昔日的华西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南穷村,1961年建村时,仅有12间茅草房。集体积累1,764元,人均分配53元,人日均口粮半斤,村民靠吃红花草度日。今天的华西村,号称“天下第一村”,2007年全村年销售收入达450亿元,上缴利税超8亿元。村级集体资产达到130亿元,人均收入约8万元。
    1999年,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募集资金2.9亿元,为华西村的工业化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进入新世纪后,华西村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在2000-2001年间,先后投资8亿元,做大做强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等项目启动,华西村的发展也由此步入了快车道。近几年,他们还投资认购了江苏银行、华泰证券的部分股份,取得了持续而稳定的收益。现在,华西村已形成冶金、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0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大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改革后的华西人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大局观和利益观,“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人率先富裕之后,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致力于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富裕。现在,华西村面积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也由原来的1,533人增加到30,340人。2001-2004年,华西村已为周边村发放保养金、粮食补贴5849.24万元,为周边村支付修桥铺路、发放福利等费用达7,400多万元。大华西的村民达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吴仁宝同志还满怀信心地表示,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这5年中,华西村的资产要达到200亿元(2007年底为160亿元),向国家缴纳税费50亿元。
   帮了“近邻”,不忘“远亲”。华西人还把共同富裕之路向全国各地延伸。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先后在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其中,宁夏华西村在前几年就已成为“亿元村”,村民收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翻了近4番;黑龙江华西村也已成为“北国第一村”。1994年2月,华西村积极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花费2,000多万元,先后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去年,被农业部正式确定的首批“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在华西村正式挂牌,从2006年4月开始,华西村将在“十一五”期间投入2,500万元,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村支书到华西村免费学习培训,5年将培训国内5万名村支书。这些培训平台就像一架播种机,以智力扶贫的方式带动数十万人脱贫致富,把致富农民的火种撒向了中西部地区。
  华西人走的是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创新之路。                 

                       富裕、幸福的新型农民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致富农民。据介绍,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二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也就是各项福利待遇;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华西村实行公私合作制,集体控股,个人参股,享受分红。在增加工资性收入方面,华西村的70多家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华西村村民大都是“上班族”,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同时,华西村还实行“一村两制”,先后扶持了206家个体私营企业,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在增加保障性收入方面,华西村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造福村民的实事来抓,并提供各项福利,使华西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增加资产性收入方面,华西村把村民的奖金年年“转股”,鼓励村民参股,享受至少5%的利润分红,保证了广大农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获得持续收入。由此,华西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村民资产少的上百万元,多的上千万元,家家都有小轿车,户户住上别墅楼(约450㎡),不少家庭还有两部车,两套别墅。别墅间建有遮阳避雨的长廊通道,便于各户间互相来往。村里有公交和旅游车,出行十分方便。 难怪一个美国游客参观华西村民的生活后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文明、道德的健康乐园
    有的地区农村富裕了,但农民并不幸福,村里赌博、迷信成风,脏乱差依旧。关键是没有抓好以人为本、文明建村和提升农民素质这个根本。据介绍,华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把村民的心、华西村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祖国联系在一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华西村逐渐形成了包括华西精神、村碑、村歌、村民誓言以及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在内的一系列村规民约,并先后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三史”(个人成长史、家庭变迁史、村厂发展史)、“双思”(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等特色教育活动,把村民的朴素情感引导到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上,引导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上,将思想教育的内容逐渐内化为全体村民共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此凝心聚力,形成发展合力。华西村始终把“德”作为立村之本、治村之策,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不断吸纳时代精神,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为华西人普遍接受的道德体系。华西村人人自觉做到“老三无”(无赌博、无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和“新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在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氛围中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村里悬赏举报村民赌博的通告几年来无人揭榜。华西村民资产不少,其中不乏“千万元户”,却没有一人雇保镖、养狼狗,全村人都生活在和谐、融洽、舒畅的环境中。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西村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做法,在华西,男满55、女50岁都有保养金,1年少的12,000元,多16,000元。对周到照顾、赡养8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村里还发给直系亲属敬老奖。赡养90岁老人的,每人发给1,000元的敬老奖,赡养100岁“寿星”的,每人发给1万元的敬老奖,有一家庭,赡养着一位百岁老婆婆,亲属(包括子、女、媳、婿、孙)共37人,村里发给其亲属敬老奖37万元,这种激励方式使华西人敬老爱老蔚然成风。村里还建有8套相当于总统套房的别墅,供年满80岁以上的老人轮流享用。游览华西农民公园时,我们来到一个叫“龙啸池”的小湖边,清风徐来,碧波荡漾,5个漂亮的水阁凉亭傍湖而立。导游介绍说:“这5个亭子分别叫60花甲亭、70古稀亭、80喜耄亭、90庆耄亭、百岁期颐亭,亭亭都取健康长寿之意。华西人到了80岁生日,就在喜耄亭设宴庆祝,到了期颐亭便戛然而止,而且必须从原路返回,表示‘返老还童’的意思。” 华西老人就是在这样和谐优美的环境中尽享着天伦之乐。曾经住宿过这里的韩国、美国、日本客人都说:“华西村的农民太幸福了,如果允许,我宁愿当这儿的村民。” 

                    坚持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次到华西村,一个最大的变化和最深的感受是他们对环境的精心保护。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一直是许多乡镇企业占较大比重的村镇面临的难题。86年参观时,华西村的工业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好。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不断创新、深化和升华 。华西人调整思路,与时俱进,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他们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坚持均衡统筹的生态观,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环境统一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华西村重视营造优美洁净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仅在所有的工业企业中设环保科,村委会还设有环保监督机构,并成立专门的环保公司,为华西村的环保上了“双保险”。导游姑娘自豪地介绍说:“为保护水资源,我们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 2004年,村里毅然关掉了年产值1.5 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3家化工厂;还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我们华西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风景这边独好
    这次一到华西村,一位导游姑娘马上热情地迎上来,送给每位游客一本介绍华西村的精美画册和包含有吴仁宝同志的讲话、导游图的小本资料,然后全程陪同我们参观旅游。她既介绍美不胜收的风景,又穿插着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生动地讲述华西村从贫到富的发展历程和华西村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话语间充满对家乡的热爱,每个旅游团队都是这样。经了解,华西村已经成立了华西旅行社,导游姑娘就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村里青年。而86年我们来这里时,还是属于工作参观,由吴仁宝同志和村里的干部亲自陪同、介绍,他讲得很辛苦,而且参观团一多,还十分影响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精力和工作。如今,聪明的华西人把过去的工作参观、接待按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把参观、学习考察和旅游娱乐结合起来,既增加了村里的收入和就业,又保留了新农村建设参观教育的功能,还开发了华西村的旅游资源,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据介绍,20年来,华西村一直把旅游业和优质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旅游业产值比重已占全村经济总量20%以上,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且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
   今日的华西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的好课堂,而且是江南农村田园旅游的好去处,村中建有华西金塔、民族宫、幸福园、华西之路展廊、西湖、世界公园(缩微景区)、华西长城、欧式农民别墅等景点,新建的体检中心可以让您享受体检养生之游,中心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高端技术设备,由上海长海医院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主检、咨询,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人健康指导方案。
   如果您有机会到苏南旅游,在饱览了名胜古迹或红色革命景点之后,抽暇到华西村看看走走,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和感受。 

                           华西明天更美好
   30年来,华西村的发展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她明天的宏伟蓝图是什么样子,这是大家很感兴趣的问题,没等大家提问,导游就如数家珍似地说:“远了不好讲,2008年,我们华西村要做好‘八大工程’:一是建设高328米共74层的‘空中新农村’大楼;二是充分发挥华西村医院体检中心作用,对8,000人进行体检,使村民、职工既可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又可以‘带薪治病’;三是建一个能容纳8,000人的体育馆;四是扩建好占地18万平方米的商贸城;五是进一步加大东湖开发区的房地产建设;六是加大华西特钢改造,实现质量达标,并产出8万吨;七是发展农副产业,达到生猪存栏8万头、禽畜8万只,鱼类生产8万公斤的养殖规模;八是进一步强化村民的素质和法制教育,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他们力争把大华西建成一个新‘三化三园’(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标准更高的现代化新农村。”姑娘的话语中充满着骄傲、憧憬和希望。
     如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舞台和契机,华西村,愿你借此东风,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