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定一竞”模式促集约高效发展
文 / 由立志
山东省东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牢固树立“服务是机关事务工作的生命线”意识,正确处理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整体需求和局部需求的关系,聚焦中心工作,大力改革创新,引入多元市场主体,推动机关服务保障实现集约节约发展。
2019年6月,管理局探索创新“政府部门定功能、定标准,潜在服务商竞投资(让利)”的“两定一竞”模式,在市直机关中心食堂引入齐鲁银行东营分行投入资金,建成智慧餐厅管理信息系统,并无偿配套了智能结算台等硬件设施。在认真总结项目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使用范围和实践路径进行拓展延深,按照“两定一竞+”的思路,在政府少投入甚至不投入的情况下,建成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智能公务用车管理系统,实施5处办公楼屋顶光伏发电工程等项目,规模化集中统一采购办公用房测绘、安全鉴定和能源审计公司,累计节约财政资金434.1万元,为创建节约型机关趟出了一条新路。
树立专业思维,拓宽服务渠道
树立专业思维,拓宽服务渠道,不断提升保障服务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让专业成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名片。健全制度规范。出台《东营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东营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按照事权统一原则,明确由机关事务部门统一负责市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权属登记、规划建设、调配、处置、维修改造和物业规范工作,统一负责公务用车编制管理、标准核定、购置经费、采购配备等工作,为实现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等重点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打牢制度基础。整合政务资源。按照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组建由市财政、自然资源、住建、税务、机关事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集中研究解决市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原始档案资料缺失、权属不清、税费缴纳等问题,将90余栋办公楼权属转移登记至管理局名下,实现集中统一管理。针对市级党政机关办公地点分散的现状,选定5家餐厅、2处停车场交由管理局统一管理。注重向规模要效益,统筹服务保障需求,集中对112栋办公楼用能情况开展能源审计,在2019年成功引入396.77万元社会资金开展办公楼屋顶光伏发电试点的基础上,2020年计划引入1.6亿元社会资金实施公环节,做到制度全覆盖、管理无盲区,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
2019年4月,东营市机关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项目被国管局、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国家级试点,《绿色机关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发布,成为东营市获得地方标准制定权以来获批发布的第一个地方标准。标准的制定出台,明确了服务目标、标准规范、任务要求及考核评价,为红利,通过政企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在智慧餐厅项目建设过程中,明确项目设立对公账户、合作宣传推介、支持优质客户开发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投资积极性。通过将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系统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测绘捆绑招标,成功借助市场力量免费搭建起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系统。
坚持以“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绩效化”建设为引领,统筹谋划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保障转型升级。比如,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5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中,根据党政机关办公楼屋顶防水保修标准,确定由光伏项目建设企业无偿投入实施屋顶防水工程。
为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自主竞争优势,管理局广泛搜集市内外金融机构、专业化公司、公益性社会组织等主体信息,围绕项目建设需求逐一建立企业库,在沟通交流中优化建设方案,探寻合作切入点。比如,在智慧餐厅建设上,与30余家金融机构对接,数次修订项目建设方案,从根本上确保了利益最大化。
锻造“智能”钥匙,注入创新活力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按照“定功能、定标准,竞投资(竞让利)”三步走方案,推进项目规划建设。
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在政府零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耗。对年度花费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市级党政机关物业服务项目统一招标物业企业,物业收费标准降低了15%。深化标准建设。制定《东营市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搭建起涵盖基础通用、事务管理、保障服务、内部支撑4个方面、10个体系的标准框架,将标准化建设贯穿服务保障管理各项工作、各个市场化运作夯实了基础。
优化管理手段,夯实保障基础
推动市场化运作,合作共赢是根本。管理局坚持从自身入手,深挖政府组织在资金、信誉及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找准项目对接点,把握利益共同点,推动市场化运作逐步走向深入。
按照现实需求、资源梳理、项目设计、功能集成、绩效考核思路,挖掘项目建设过程中潜在的政府红利,通过政企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在智慧餐厅项目建设过程中,明确项目设立对公账户、合作宣传推介、支持优质客户开发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投资积极性。通过将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系统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测绘捆绑招标,成功借助市场力量免费搭建起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系统。
坚持以“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绩效化”建设为引领,统筹谋划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保障转型升级。比如,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5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中,根据党政机关办公楼屋顶防水保修标准,确定由光伏项目建设企业无偿投入实施屋顶防水工程。
为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自主竞争优势,管理局广泛搜集市内外金融机构、专业化公司、公益性社会组织等主体信息,围绕项目建设需求逐一建立企业库,在沟通交流中优化建设方案,探寻合作切入点。比如,在智慧餐厅建设上,与30余家金融机构对接,数次修订项目建设方案,从根本上确保了利益最大化。
锻造“智能”钥匙,注入创新活力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按照“定功能、定标准,竞投资(竞让利)”三步走方案,推进项目规划建设。
统一功能设计。围绕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公务接待及餐饮服务、物业服务等“4+2 ”主干业务,按照“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主体,以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两翼”的思路,统一制定项目建设规划,提出项目建设需求,明确相关功能设计。比如,在实施办公用房测绘工作中,为充分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编制了国有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规划,确定采取智能化图形管理技术,实现办公用房调配、使用、维修、统计等信息的动态监管。
细化标准规范。按照机关服务保障标准和实际需求,细化智慧公务用车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标准,研究制定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清单及技术标准,杜绝项目建设碎片化、管理多头化等现象。比如,在智慧餐厅建设标准中,提出刷脸结算、在线点餐、云柜取餐、营养分析等软件及智能结算台等硬件设施功能设计标准,并约定将软件版权转交至管理局,为项目开发建设铺平了道路。
讲求公开透明。对同一项目引入两个以上主体参与竞争,以避免垄断滋生腐败。符合公开招标要求的项目,一律按程序公开招标;对零星采购等项目,组建由专家、班子成员、专业人员、一线职工组成的评标人员库,公开择优选定供应商。围绕项目提出、过程监管、验收问效“三分离”,对计划、沟通、招标、实施、监督、验收等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再造,确保竞争透明、规范有序。
“绩效评价+社会监督”,“两定一竞”成效初显
科学的绩效评价和社会监督是确保“两定一竞”机制落地落实的重要保障。管理局在推进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通过“两定一竞”运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稳步显现。
通过“两定一竞”运作,累计节约财政资金434.1万元。其中,齐鲁银行东营分公司投资88万元建设智慧餐厅信息管理系统,配套智能结算台、保温台、自动售货机等硬件设施;东营惠通测绘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建设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系统;航天九通车联网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开发智能化公务用车管理系统;山东中旭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实施5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节省屋顶防水资金99.6万元;通过规模化集中统一采购,办公用房能源审计公司让利25.5万元,办公用房测绘和安全鉴定公司让利101万元。
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和服务理念,推动服务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了服务保障信息化、标准化、绩效化水平,为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提供了大数据支撑,为“智慧机关事务”建设夯实了基础。“两定一竞”模式运作,强化了资源统筹利用,实现了制度和标准统一,促进了办公用房、公务用车、能源资源节约、餐饮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质量效能的持续提高。
“两定一竞”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托底式”保障思维,依托资源整合利用和政企互利互惠,实现了政府少投入甚至零投入实施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开辟了机关服务保障新路径。同时,通过引入企业参与服务保障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政府管理的透明度,为建设节约型、廉洁型、开放型机关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为山东省东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