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向贯通”模式 破解垂管单位公务用车管理难题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5-07-28 10:1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艾训慧

    

  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务用车平台显示屏上,跳动的绿点沿着城市脉络匀速闪烁,荆州市垂管单位第268台备案公务用车的实时轨迹清晰展现出来。此刻,屏幕上弹出市气象局申请更新车辆的提示框:一份电子备案表自动关联着湖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复函、属地初审意见和新能源车采购目录,鲜红的“合规”印章从流程树顶端层层点亮,管理人员“点一点”即可查看资料办理业务。这正是荆州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构建垂管单位公务用车“双向贯通”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 

  垂管单位公务用车管理兼具上级政策执行与属地管理落实的双重属性,针对垂管单位“批复在上级、办理在属地”的管理特点,荆州市以制度衔接为纽带、流程优化为抓手,构建起“底数清晰、流程规范、监管到位”的备案管理模式,为跨层级公务用车治理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中心以制度厘清管理权责,构建起“双向贯通”管理架构。全口径编制报备,要求21家在荆垂管单位填报《公务用车编制备案表》,明确268台编制车辆的批准机关、类型及时间,经上级审核后纳入属地监管,确保编制有依据、管理有底数。精细化采集数据,制定涵盖车辆型号、排量、购置时间等信息的《在荆垂管单位备案公车信息登记表》,236台实有车辆“一车一档”,实现车辆基础数据精准建档,同步构建电子化数据库,实现动态更新。规范标准化流程,明确车辆处置、更新等业务流程,实行“更新前属地初审合规性、批复后属地办结手续”的闭环机制,配套开发线上审批系统,实现跨层级电子留痕,建立季度交叉核查制度,通过“线上+线下”双重验证杜绝无批复办理或先办后补现象,形成上级政策—属地细则—操作清单的无缝衔接。在基础管理框架上,荆州市正在引入北斗定位系统,追溯公务用车运行轨迹,通过电子围栏技术设定行政区域使用边界,对异常行驶作出预警处置。开发公务用车效能评估模块,结合车辆使用频次、里程油耗等数据,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超编、超标等情况实时亮灯示警。 

  通过数据赋能,织密全域覆盖监管网络,依托公务用车管理系统,荆州市实现垂管单位车辆监管全覆盖。系统接入无盲区,要求除执法执勤用车和特种技术车辆外的所有公务用车接入系统并加装定位模块,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化行驶证据链,实时共享位置轨迹、油耗里程等数据。双端联动,垂管单位设专人维护系统终端,建立1小时响应、24小时办结的运维保障机制,每季度开展系统操作培训,属地管理部门通过监管端实时监控备案进度与使用合规性,对于超范围用车、未及时备案等问题自动触发红黄灯分级预警。今年以来,预警处置效率提升65%,人工核查工作量减少80%。中心还计划开发数据驾驶舱功能,自动生成车辆使用热力图、闲置率排行等12类分析报表,为编制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建立跨年度车辆生命周期档案,精准测算单车运维成本,推动2025年车辆购置预算压缩15%。 

  经过持续实践,荆州市垂管单位公务用车管理成效凸显,实现规范、效率、监管三重提升。车辆编制及使用状态纳入属地监管,超编超标问题清零,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将车辆管理纳入单位年度考核指标,上级巡视与属地审计均无问题反馈。办理效率大幅提升,车辆更新备案时间缩减至5个工作日内,推行电子签章和容缺受理机制,开发移动端“掌上备案”模块,报废、注销等业务实现即收即办,跨部门办理环节减少40%,基层单位多头跑、反复改现象彻底消除,2024年政务服务满意度达99.6%。监管效能显著增强,依托定位系统与数据共享,构建事前智能预警、事中联动处置、事后溯源追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防范了车辆私用、油耗异常等问题。2024年,共更新车辆10台,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70%,单位里程能耗成本同比下降22%。 

  垂管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关键在于找准政策衔接点,通过制度刚性约束、数据动态监管、流程高效协同,实现上级要求落地不走样、属地管理衔接不断档。荆州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将深化AI技术在车辆调度中的应用,试点公务出行共享预约平台,探索碳积分管理模式,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管理变革,用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