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常州机关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采购降本实践
文/蒋鹏飞
江苏省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创新实施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采购改革,构建“采购—监管—服务”全链条管理体系。从2020年8月平台首次运行至今,采购单位由3家6个食堂提增到42家86个食堂,日均就餐超10万人次,节约资金数千万元,探索出机关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采购的常州模式。
破题:从分散采购到集约管理的制度创新
针对机关食堂分散采购标准不一、监管薄弱等问题,江苏省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2020年上半年,报请市委、市政府同意,联合财政、市场监管等六部门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采购管理的实施意见》,首创“五强六统”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五个强化”。强化采购标准化,以统一品质标准为核心,制定覆盖蔬菜及杂品、水产品、肉、禽蛋、水果、冻品、豆制品、粮油、调味品、面制品、乳制品11个大类近2500个品种的食材验收标准,相关做法被列入《公共机构智慧食堂建设指南》省级标准。
强化平台信息化,由科技公司开发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采购平台,创新“互联网+政府采购”模式,搭建全流程电子化平台,实现定期食材目录维护、供应商定期竞选、便捷比价下单、结算统计、供应商考评、多维度数据分析等功能集成。
强化管理规范化,建立集中统一采购管理办法、集中统一采购目录、管理平台操作办法、供应商履约考评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采购流程、供应商选择、履约考评等要求,形成管理闭环。
强化效能集约化,通过集中带量采购、统一菜单计划、整合分散需求,发挥规模效应,改革后采购节支率超10%。
强化保障专业化,建立供应商动态考核和分级评价体系,推动食材配送高效规范。加强采购需求单位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线上下单、菜品验收、安全监管、履约评价等专业能力。
——“六个统一”。统一管理模式,打破分散采购壁垒,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平台运行”的一体化管理机制,覆盖市级党政机关、辖市区行政中心及部分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等食堂。
统一品质标准,制定科学严谨的食材质量验收标准,明确农药残留、规格等级、包装标识等关键指标,实现从供应商准入到终端验收的全链条标准化管控。
统一竞价采购,采用“动态周期竞价+低价优先”规则,分11个标段组织公开招标,通过平台定期比价,确保采购价格公开透明、低于市场均价。
统一信息发布,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时公开采购目录、成交价格、履约评价等信息。
统一交易方式,实行线上下单、统一配送、定期结算,减少人工干预,提升采购效率。改革后人力成本明显下降。
统一监督管理,建立“线上数据留痕+线下动态抽查”监管机制,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持续规范食材供应机制。
攻坚: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监管新范式
“食材集采平台就像一个智慧大脑!”在市行政中心食堂后厨,管理员可查看全市食材价格波动曲线,集中采购平台已实现三项突破:
全链操作体系。“e交易-食材采购及监管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消费新业态,构建“智能推荐—动态竞价—全链优化”AI决策闭环,形成“1+3+N”技术体系(1个智能竞价算法中枢,3大平台包括供应商竞选平台、采购服务平台、监管分析平台,N类终端覆盖Web、移动端、智能设备端及数据对接端),通过需求预测算法,精准匹配食材供需,开展动态竞价,降低采购成本。
动态决策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采购品类、价格波动、供应商履约等数据,生成可视化报表,为优化采购计划、控制采购支出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分析食材消耗规律,指导采购单位动态调整库存、精准备餐,减少餐厨垃圾15%,获评全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项目。
双维评价体系。建立“采购成本下降率”“干部职工满意度”双维度评价指标,采购主管部门对各联勤保障点及餐饮服务机构动态量化评价,进一步提升采购节支率和服务满意度。
提质:市场化竞争激活供应链活力
改革坚持“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建立动态竞争机制。2020年8月,食堂食材协议供货采购项目招标工作正式启动,建立资质认证、信用评级、履约能力等准入标准,项目最高限价为发改部门“价格通”公开均价的100%,各投标人报折扣价,下浮1%,折扣报价为99%;下浮5%,折扣报价为95%。经过材料审核、现场打分、综合评定、公示发布,每个标段确定10家协议供应商,协议期限2年。已累计完成2轮供应商招标,46家优质供应商参与配送,采购金额累计超3.2亿元。
为保证食材质量统一可控,科学划分竞价周期,蔬菜类每半个月、粮油类每月竞价一次。平台综合菜品报价低、中标品种多、报价时间早、异常报价剔除、常用食材竞价五要素AI算法,自动生成竞价结果,选定成交供应商,既保证食材稳定供应,又通过市场竞争打破价格垄断。
将国家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江苏省乡村振兴消费帮促采购平台“鲜丰汇”纳入采购范围。以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的5家食堂为例,累计采购扶贫米面粮油500余万元。通过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品,带动6个区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累计助农增收近百万元。金坛区机关食堂负责同志感慨:“现在采购像‘网购’,还能比价选优!”
固本:五维防控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在市行政中心食堂,智能质检仪自动识别菜品并比对验收标准,不合格食材启动退换货流程,创新构建食品安全防控体系。
标准管控。制定全省首个《机关食堂食材验收操作规范》地方标准,引入AI视觉智能电子秤,称重数据自动上传误差率不高于0.3%,大大节省称重时间。
过程留痕。依托政府溯源平台,生成“一物一码”追溯标识,48小时内可追踪生鲜食材流向,质量问题处理时长由72小时降至6小时。
精细管理。实行“集中下单、分类审核”机制,以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联勤保障点为例,每周三确定统一菜单,食材单品采购量同比提升20%,全年节约采购成本40余万元。系统跨平台对账,账务处理效率提升30%。
多重监督。机关食堂大屏实时展示“明厨亮灶”操作情况,就餐人员可随时监督。平台构建“全流程公开、多部门监督”的阳光采购机制,采购数据实时可溯、资金流向全程监控。机制建立以来,未发生采购人员违规违纪案件。该项举措获财政部、江苏省财政厅专题报道,被列为全省“人工智能+消费”改革典型案例。
节约增效。平台规模覆盖持续扩大,集约效应显著增强,大米最低单价降至每公斤4元,部分蔬菜季节性降幅30%,物流及仓储成本分别降低30%和25%。推广小份菜、食材边角料深加工,餐厨垃圾量同比下降15%。
启示:改革“组合拳”释放治理效能
机制创新需打破行政壁垒。一方面,定期链接市场监督部门菜场数据和大型农贸综合批发市场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公开透明监管,跨部门协同实现采购、管理、监督“三权分立”,跟踪食材采购资金流向,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定期对食材购销、食堂收支、会议用餐等开展重点监管和财务专项审计,有效防范廉洁风险。
技术应用要瞄准痛点堵点。建立涵盖质量合格率、价格波动系数、履约响应速度等多项核心指标的量化评估模型,实施月度数据采集和季度动态评级。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供应商智能预警系统,对评估异常的供应商启动熔断机制并限期整改,调控订单配额,形成“优质优价、劣者出清”的良性竞争生态。
可持续发展重在动态平衡。建立供应商“红黄牌”预警制度,对配送延迟超2小时、质检不合格率超1%等情形进行黄牌警示,累计3次黄牌即取消竞价资格;针对恶意低价竞标、以次充好,与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惩戒,通过加密数据存证追溯责任主体。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成立膳食管理委员会,及时征求意见建议并整改落实;开展市场调研、加强政校合作、开展厨师轮训,提高菜品研发能力;引进地方传统美食和特色小吃,提升多样化选择;持续开展“名优农产品进机关”系列活动,搭建名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服务。
5年来,平台入驻采购单位已涵盖本地市、区两级70%的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地区市场形成12类食材集采价格联盟,推动猪肉、粮油等品类采购成本下降12%至18%。下一步,将升级采购平台2.0版本,优化系统操作模块,加大AI决策辅助分析结果运用,实现采购单位对食材采购量的精准把控,持续控制采购成本,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降本增效、多方共赢的区域食材供应链良好生态。